
在進行效果圖制作過程中我們要對環境設計熟悉掌握,同時對知覺與環境設計的關系,也要有所了解,對“知覺”這 一術語的界定因學科而異:心理學家強調神經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含義: 人類學家把“知覺”視為一種與情感反應,價值觀心和文化傳承等有社的文化體驗;現象學哲學家認為“知覺”是人認識事物的起點,是出于直黨的長驗, 只能用描述的方法,不能用“客觀思維”(知識和科學)加以解彩(M.Merleau-Ponty,1945);規劃和設計人員更偏愛用籠統的“感覺(到)》“體驗(到)”、“覺得”去涵蓋“知覺”和“認知”,包括范圍比心理學更廣 出于應用需要,我們更關心來自不同學科的知覺研究成果對環境設計的具體影響一視知覺研究的深化在各種感覺之中,視覺的穿透力最強、感覺最敏銳,所獲得的信息量遠遠大于其他感覺。 研究發現,視網膜由中央凹、黃斑和周圍視覺組成(圖1-4),各自具有不同的視覺功能,它們使人以三種各不相同卻又相互協同的方式觀察世界。
位于視網膜中央的小凹,含有最微細的視錐細胞。 中央凹形成的視野成圓錐狀,水平和垂直視角均為2(左右; 當頭部保持垂直或略微前傾時,中央凹視覺通??粗暺骄€以下10左右的地方,這一點在室內設計和展品布置中特別重要。例如,在日本的傳統住宅中,人們通常盤腿坐在榻榻米上,中央凹的注視高度低于站立或一般就座時。 因此,對應界面的局部設計宜相對精致或親切,陳設也應相應降低離地高度。 同時,中央凹還具有辨別物體精細形態的能力(即“視敏度”),例如,它使人能極敏銳地看到離眼30.5cm,直徑0.3至6mm的小圓;使人有可能完成穿針、引線、拔刺、雕刻等精細工作。 人類學家霍爾曾正確指出:“沒有中央凹,就不會有機床、顯微鏡和望遠鏡,山句話,就沒有科學?!碑斎擞^看對象時,中央凹視覺一般沿點劃式軌跡進行掃描(scanning).所謂“劃”就是掃視;而“點”就是停頓和注視。掃描可較快了解全局;注視則能深人局部。其中,停頓即注視的時間又與人的興趣呈正相關: 對一點注視的時間越長,越容易引起興趣,反之亦然。
因此,就直覺而言,勻質的景觀即缺乏停頓點的景觀,如鉛灰一色的天空、煙波浩渺的大洋、茫無邊際的沙漠、單調劃一的建筑等等,往往很快(不是馬上) 就會引起視覺疲勞,繼而使人產生厭倦。換言之,人需要注視點“什么”。 于是,建筑群中的尖塔、碧波中的點點白帆 、林海中的亭臺樓閣、原野上的村舍、草原上的蒙古包、沙漠中的人影等都會成為中央凹積極捕捉的目標(圖1-5)。同是大海,礁石激起的浪花就遠比萬頃碧波耐看;同為湖光山色,杭州西湖就比武漢東湖更能使“眼” 留連。 因為西湖具有更曲折的岸形,更豐富的中景(包括湖中小島); 而后者則 “天低吳楚、眼空無物”,雖然更大卻經不住眼睛的反復掃描。
據研究,中央凹的掃描方式因對象而異。 例如, 觀看畫片等小尺度對象時,中央凹沿著復雜而又循環的路線進行掃描; 觀看較大的雕塑時,掃描集中于形體本身折線式來回跳躍,并在形體外輪廓處略作停頓; 對于建筑,掃描主要沿線條和外輪廓線進行,并多停頓于檐口、人口和形體突變部位; 對于街道,中央凹集中于中景左右來回掃描,注視程度隨距離增加而漸漸減弱,具有連續性; 對于廣場,掃描多集中于中景或近景處的狹窄地帶,圍繞中心來回擺動,注視程度變化較大,具有動態性質。 根據中央凹的視野范圍可確定不同視距時的建筑或環境細部(如檐口和雕塑)的尺寸,然而就環境設計而言,眼睛的掃描規律與審美密切相關,因此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